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检测的最新研究《nature medicine》

早期监测排斥反应,尤其是亚临床排斥反应,是影响肾移植长期存活的最主要因素。而传统的监测手段,如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等,虽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在监测早期排斥反应或亚临床排斥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旦排斥反应无法得到及时诊断和干预,可能会导致移植物功能的逐步丧失,最终造成移植失败。

活检是目前检测亚临床排斥反应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穿刺活检带有侵入性,并考虑到患者禁忌症及依从度,因而临床很难做到怀疑即穿刺。近年来,供体来源的游离DNA(Donor-derived Cell-free DNA,dd-cfDNA)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在肾移植排斥反应检测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dd-cfDNA检测方法主要分为基于定量PCR技术平台的“供体基因分型依赖”检测和基于NGS技术平台的“供体基因分型非依赖”检测两种。“供体基因分型非依赖”检测通过直接在受体的总cfDNA检测数据中鉴别供体基因型的信号大小,并计算后者所占百分比;而“供体基因分型依赖“技术,则需通过先分析受体白细胞基因型,在白细胞基因型上为纯和的SNP位点中计算异源小信号的占比,对ddcfDNA进行间接定量,因此基于不同方法所得结果会存在偏差。因无需事先对受者进行基因分型,目前全球临床试验中多采用NGS技术,本文将介绍2024年6月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篇基于AlloSeq cfDNA(careDX)产品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研究目的

评估ddcfDNA与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进展和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明确ddcfDNA是否有助于监测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参数模型。

研究方法

对14个来自欧洲和北美移植中心的2,882名肾移植受者,包括测试集1,134名患者和验证集1748名患者组成的队列进行肾活检和dd-cfDNA检测(AlloSeq cfDNA)。

 

2. dd-cfDNA的加入提高了监测模型的能力

研究显示,在测试集监测模型中加入dd-cfDNA后,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衡量模型辨别能力的指标)从0.777提升至0.821(P = 0.0011),在验证集监测模型中AUC从0.743提升至0.842(P<2.2×10-16),这意味着dd-cfDNA能够显著提高模型识别排斥反应的能力。

研究结果

1.dd-cfDNA水平与三种排斥反应有显著的关系

在1415例肾移植活检中,176(12.44%)个活检样本是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34(2.4%)个活检样本是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17(1.2%)个活检样本属于为混合型排斥反应。相比其他表现型,dd-cfDNA水平与这三种排斥反应显著相关,详细见Fig.1。

结论

器官移植被称为“现代医学之巅”,承载着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的最后希望。由于受体和移植物的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的不同,会引发受体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尤其是以目前检测手段无法早期监测的亚临床排斥反应,进而成为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在传统的监测方法基础上,亟需新的、灵敏的标志物的出现。本文的研究证明了dd-cfDNA 的水平与肾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dd-cfDNA结合其他指标模型能很好的提高对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监测能力,为dd-cfDNA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AlloSeq cfDNA是一款专门用于实体器官移植术后精准监测的产品,2020年获得了CE认证,通过202个SNP位点分析供者游离核酸在受者游离核酸中的占比,进而根据占比的多少预测患者术后的移植风险。

北京艾普医学检验实验室是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的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是一家专业从事第三方医学检验的高科技服务企业,致力于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级医疗机构、社会卫生组织等提供研究服务和更快更精准的医学检验综合解决方案。